皮肤结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花危害人间,清朝时如何防治天花天花对社 [复制链接]

1#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22039760

从人类有文明记录以来,天灾与人类社会始终如影随形。水灾、旱灾、地震、虫灾、瘟疫,此起彼伏,每一场灾难,都会夺去无数人的生命。

水旱灾害,缘于气候影响,或滔滔洪水不绝,或烈日炎炎大地龟裂;地震灾害,起于地壳变化,地动山摇,屋倒人亡;虫灾,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一旦虫子成群出动,便遮天蔽日,庄稼尽毁。这些灾害,都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们懂得哪里有灾,应该躲避到何处。

最让人捉摸不定的是瘟疫,它给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刚才还好端端的,忽然就倒下了。尽管病人的身上会呈现出病状,但发病的原因是什么?病源在哪里?古代的人们却难以找到。古今中外,有记录的瘟疫种类不少,如鼠疫、霍乱、伤寒、流感、天花、结核病等,这些疾疫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频频造成沉重的灾难。而天花,无疑是最为凶险的瘟疫之一,往往一场天花之后,赤地千里,难觅人迹。

我们就以清朝为例,探究一下古人是如何防治天花的,天花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天花的成因及危害

我们会在清代的史料中,或是有关清朝的影视剧中,看到一种名为“天花”的疾病,其实它还有一些别称:虏疮、天行斑疮、豌豆疮、登豆疮、肤豆疮、疱疮、痘症、天然豆等。至于“天花”的名称,是因为病人患上此病后,几乎全身所有的部位都可能会出现斑点,就如同佛教壁画中的天女散花状,故古代中国人又称其为“天花”。

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而天花病毒究竟从何而来,现在主流的观点是,最初可能是从人类饲养的牛身上传来的),炎热地区、炎热季节更容易发生(温热地区也会出现)。发病时主要表现在,寒战、高热、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恶心呕吐、咳嗽、咽痛、难以吞咽,并伴有大小便疼痛等,严重时,患者全身如中毒般出现疱(痘)疹,皮肤溃烂。

天花曾经在全世界都流行过,当然,最初遭受天花摧残的是非洲、欧洲和亚洲,美洲与大洋洲的天花,是五百年前,欧洲殖民者带去的,中美洲阿兹特克(又被译为“阿兹台特”)与南美洲印加帝国的衰亡,都与天花有极大关系。

天花究竟源于何处,至今无法定论。若根据考古研究来看,三千年前的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上,便带有天花病愈之后的麻点。

中国最早的天花记录始于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

“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斑紫黑。”

此后历朝历代都有天花瘟疫爆发的记载。而在欧洲,公元6-19世纪之间,便有多达3亿人被天花夺去宝贵生命,病死率处于各类传染病之首,在年天花流行时,仅巴黎城就致死4万人。

天花不仅仅给普通民众带去危害,就连各国君主也不乏被天花夺去生命者:英国女王玛丽二世、荷兰国王威廉一世、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俄国沙皇彼得二世、大清皇帝顺治与同治、蒙古大汗林丹汗等都死于天花疾病;清朝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以及有四个孙子都死于天花,而据《清宫医案》记载,从康熙后期至宣统时代,清宫共有九名皇室成员死于天花。

清代如何预防天花?

天花的死亡率奇高,被称为“死神”,古代的医生都在努力寻找预防方法。清朝对于来势汹汹的天花主要采取了三种预防措施:

避痘就是不与出痘疹者接触,杜绝天花病毒的传染。主要是远离传染源,或将患痘疹者进行彻底隔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

清崇德七年(公元年),关外沈阳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天花瘟疫,清太宗皇太极,立即暂时离开新都沈阳,躲避到旧都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待疫情过后,方才回还,前前后后的折腾,虽然显得很麻烦,但毕竟确保了皇太极安然无恙。

而顺治皇帝入主中原后,大清定都北京,北京城也出现过天花瘟疫,然而此时的王朝形势已变:清朝表面上统一了全国,但各地反清复明的势力还十分强大。明朝叛臣吴三桂为首的“三藩”蠢蠢欲动,江山社稷并不稳固。顺治皇帝不可能再像其父皇太极那样为躲避天花,而出行到外地,他只能继续坐镇京城北京,以稳定局势。不幸的是,顺治皇帝虽然身居深宫,还是染上了天花,很快便驾崩,年仅24岁。

祈神中国古代祈神之风一直比较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各种神灵,各种信仰。天花瘟疫肆虐时,在无良药良方治病时,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跪地求神,祈求平安。

《天花的消亡》一书中说:“在非洲、中国和印度的许多文明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天花神,他们靠祈祷天花神来减少天花的危害。”

清朝初入关时,曾在皇宫内设立专门的庙坛,奉祀痘神娘娘,可惜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再虔诚的祈求与跪拜,都无法消除天花瘟疫,求神只能换得精神安慰而已。

人痘法人痘法最早起源于唐代,原理就是“以毒攻毒”,唐宋元明时代,至清朝初期,人痘法得到不断地传承与完善,当时救助的方法有水苗法、旱苗法、痘衣法和痘浆法四种。

1.水苗法:选上好的痘痂放在瓷瓶里,用木杵碾成细末,将净水滴入瓶中调匀,把新棉少许摊成薄片,里面包上痘屑,捏成枣核状,用红线栓住,留下一寸左右,将苗置入鼻孔内,令人时刻守候,下苗十二小时后取出。

2.旱苗法:取长约五寸长的银管,将其顶部弯曲,把痘痂碾成细粉,放入银管的一端,吹入接种者的鼻孔内。

3.痘衣法:将生过痘(天花)者染上痘浆的贴身内衣让给接种者,穿上三日,使其身上沾染上痘浆。

4.痘浆法:选取出痘顺畅的儿童,取其身上的痘浆用棉球擦拭,然后将此棉球塞入接种者的鼻孔中。

上述四种方法都有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后两种风险最大,接种者往往耐不住毒性而染病身亡。

经过医生的不断试验与研究,到清朝康熙后期,人痘法越来越完善,医生们会精选痘痂来做苗种,并经过多次筛选,降低毒性后,再植入接种者体中。

公元年,英国人琴纳在中国人的人痘法技术基础上,发明了牛痘接种术,并迅速在欧洲推广开来,它具有预防效果好,毒副作用小,成本低的特点,有效地将天花死神挡在欧洲人的门外。公元年,葡萄牙医生哈威脱将牛痘法传入澳门,以后又传到广州,中国人渐渐接受了这种新式的接种方法。

但令人费解的是,至19世纪中叶,在中国,牛痘法在普通民众间普遍使用,可是红墙内的爱新觉罗皇室,却还是延用人痘法的老方式。同治皇帝就于年死于天花,时年19岁(从《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的《万岁爷进药底簿》,所记载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能做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的判断)。

清朝时天花的疗法

天花易得病难去,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时代,人们对天花的认识还不是太透彻,治疗方法也五花八门:有惊吓法,有蚊虫吸血法,有黄土闷体法,最靠谱的还是药物疗法,即便是如此,药物疗法的治愈率也不高,身体强健、抵抗力强的人,能够活下来,体质弱的人,基本难逃厄运。即使有人侥幸活下来,其全身及头脸部也会留下深深的麻点,容颜尽毁。

天花对清朝社会的影响

作为烈性传染病,当时的社会,每个人都有可能染病在身,连皇帝有时也要着道,因此天花对清朝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首先是推动了医药业的发展。清代,专门致力于天花治疗研究的医生远远超过了前代,涌现出大量的天花名医,如秦景明、叶天士、俞嘉言等。针对天花预防、治疗的医书也大量被编著、刊刻,给后世应对天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详实的记录。

其次是影响到了行政制度。最为典型的就是木兰围场的设置,以及避暑山庄的修建。一般认为,清朝设置木兰围场是为了在打猎中,操练八旗军队,修建避暑山庄则是为了皇帝避暑休闲。

其实,康熙皇帝当年还有一重考虑,本来,若要笼络蒙古贵族,可以让他们来北京城,但问题在于有些重量级的贵族本身没有出过水痘,对中原地区的天花没有免疫力。而这些贵族在中原天花瘟疫未消退时,对到北京城觐见皇帝是心存恐惧的。

康熙皇帝充分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便分别于年、年首建木兰围场与承德避暑山庄。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百韵诗.序》中言道:“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遗万世之缔构也。国家承天命,抚有蒙古四十八旗诸部落,恭顺有加,每岁入朝,厥有常用典。但其人有未出痘者,以进塞为惧,延颈举踵,以望六御之临。皇祖俯从其愿,岁避暑于此。”

天花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其传染、防治和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复杂与深刻的。碰到乱世时,普通民众最为倒霉:王朝崩溃,官府成了空壳,皇帝的命都不保,又有谁会来关心底层的民众呢?若此时出现天花瘟疫,很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扩散蔓延状况,而死亡的人数就会呈几何倍数增加。

遇到太平年代,政治清明,有了官府的有效预防与救治,天花的危害就会大大降低。清朝皇帝格外重视预防与治疗天花,在他们的推动下,中国的天花诊疗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数亿民众带去了福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