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结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劲草屠呦呦,用一生长策报国 [复制链接]

1#

①《诗经》女孩

年12月30日清晨,宁波市开明街号迎来了一位小女儿,孩子的哭声,兴奋的父亲屠滽规,随口吟出了“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仗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父亲便给女儿取名呦呦,他也没有想到,这预言般《诗经》的四句诗,成了屠呦呦的人生写照。

童年时光

在银行供职的屠濂规,平时喜好读书,书房也是屠呦呦最爱的去处。父亲看书时,儿时的屠呦呦也会跟着拿书翻看,虽然还不识字,但是书籍中有插图,这让她十分享受翻书看图的乐趣。

少年时代的屠呦呦长得清秀,剪着齐刘海的学生头,戴着小眼镜,经常去同在一条街上住的外婆家玩,房子是外公姚咏白建造的民国建筑,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姚外公曾任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学的教授,是宁波当地一位颇受敬重的长者。

姚宅

年,宁波沦陷后,屠家无法居住,屠呦呦随父母被迫迁入姚宅,直到年她上大学才离开。姚宅里还有一位声望很高的大人物,就是她的舅舅姚庆三,著名经济学家,颇受呦呦敬仰,也是她一生学习的榜样。

屠呦呦作为宁波屠家第20代传人,接受过西式教育,在极为尊师重教的宁波,屠呦呦和三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少女时代

年,6岁的屠呦呦进入宁波崇德小学初小,11岁于私立西小学就读高小,13岁起于宁波器贞中学就读初中,15岁起于宁波甬江女中就读初中。读中学时,成绩只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她从小备受疼爱,她喜食香螺,在繁忙的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做好腌香螺送到学校,这让很多同学羡慕不已。

哥哥写给14岁妹妹的寄语

三个哥哥也很懂得疼爱这个小妹妹,屠呦呦14岁时,哥哥屠恒学在赠给妹妹照片背后,写上赠语,勉励她“呦妹:学问是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年,16岁的她因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而终止了学业。战乱洗礼中的屠家生活也十分拮据,好在经过2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恢复了健康,被迫中断的学业才得以继续。

年,高中女生屠呦呦

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使得她开始对医药产生了兴趣“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学会了,不仅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的人。”

②立志向医

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效实中学高中就读,成了父亲的校友。这所私立中学创立于年,是宁波有名的学校,学风醇厚,俊才频出。

在高考前填报志愿时,之前的患病经历,让屠呦呦早已对医学心生向往,她选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年夏末,屠呦呦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成了新中国首批女大学生之一,她选学了当时的冷门——生物药学专业。

年大二的北大学子屠呦呦

4年苦读后,年她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毕业,分配到了中医研究员工作。工作初期,她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

年,毕业后进入卫生部中国中医科学

年,在参加工作4年后,单位送她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第三期”学习班,在持续两年半的脱产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临床学习。她还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炮制技术,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深度认识。

这次脱产进修,使屠呦呦拥有了传统医学知识和现代生物医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她自己也不曾想到,未来的她,以“西学中”的知识结构优势,为日后发现青蒿素留下了伏笔。

屠呦呦的丈夫李延钊是她的同乡,也是效实中学的同学,年,李延钊和她一道北上求学,他到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外语专业。年毕业后,李延钊被派到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留学,获得硕士学位。年回国后,他向曾经暗恋的屠呦呦大胆表白,两颗心很快走到了一起,3年后,两人走进了婚姻殿堂。

年赴海南工作临行前

在那个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缺医少药,医学人才严重匮乏。当时,她被派到海南岛工作,丈夫李延钊因为在苏联留过学,已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只好把3岁多的大女儿送到了托儿所全托班,小女儿则一直住在宁波老家由老人照顾,后来谈及抚育女儿的缺失,屠呦呦愧疚万分。

③举国协作的“任务”

60年代的新中国卫生体系还不健全,疟疾是当时国人一项非常头疼的疾病,这个古老疾病由疟原虫引发的,疟原虫潜伏于雌蚊体内,雌蚊叮人时随雌蚊口液进入人体,在肝细胞内发育、繁殖,然后逸出坏死的肝细胞,在血红细胞内继续生长、繁殖,造成人体严重的生理反应,发起病来一时高烧难耐,一时如坠冰窟,浑身颤抖······高热、寒战、贫血、脾肿大,直至死亡。

在当时,这种恶疾曾经是全球最可怕的疾病之一,特别是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几乎无法控制。-年是疟疾在中国的高发年,光年就有多万人感染疟疾。

早在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这两种药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疟原虫很快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西药治疗效果失去了作用。

年,毛主席亲自下达了抗疟疾新药的研发任务,在“援越抗美”前线的将士们也深受疟疾所害,亟需药品支援,这项研究也由此成了一项军工任务。5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和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抗药性恶性疟疾防治全国协作会议,组织60多家科研单位制定了3年科研规划。以会议日期为代号,称为“任务”。当年正值WG特殊时期,科研工作大多停顿瘫痪,而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的军事背景,使它能够集中全国医药研究的力量,迅速开展工作。

“任务”要求科研成果不但药效好、副作用小、体积小、重量轻还要携带使用方便、防潮、防霉、防热、防震、防光等。

化学合成药协作组首先取得了突破,军事医学科学研制出了预防药,虽然不能治疟疾,却能解决作战部队的预防军需。在越战期间,中国先后为越南提供了多吨疟疾预防药的原材料。

西医方向上取得了初步成果,而中医药协作组仍在针灸和中药两个方向上探索实验。针灸治理疟疾的探索失败终止后,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退出了“任务”。

年1月,一位参与过抗疟医院针灸医生,推荐了屠呦呦。中医的研发目标久攻不下,“任务”办公室求贤若渴,正、副两位主任立刻前往中国研究院。

两位负责人查阅屠呦呦的工作业绩时发现,刚刚参加工作3年的她,已经在防治血吸虫的生药学研究上,创出了两项成果,他们决定起用屠呦呦。

④临危受命一心只为做科研

当“任务”课题组的重任交给屠呦呦的时候,最初阶段她只是“光杆司令”,她先从广泛收集、整理历代医籍入手,查阅群众献方、请教老中医老专家。仅用3个月的时间,她就收集了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药在内的多个方药,在此基础上,她精编了包含个方药的《疟疾单秘验方集》,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年年初,越南战争和南方地区抗疟需求巨大。卫生部、总后卫生部和军事医学院等单位,组织全国抗疟队伍,在广州召开抗疟誓师大会。周恩来总理通过电报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大研制力度,屠呦呦参加了这次大会。会后她组建了一个,由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四位同事参与的科研小组。

与楼之岑老师一起攻关科研

那一年,39岁的屠呦呦,虽然只是助理研究员,已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研究所抗疟新药科研组的同事,对多种中草药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重点确定了10种有明确治疗疟疾作用的中药,利用现代医学和化学技术进行分析,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反复摸索。

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