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结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市二院专家是药三分毒,但输液的毒副作用远 [复制链接]

1#

????提示:点击上方东南商报↑免费订阅

导语


  在医学专家看来,有哪些医学误区在门诊中最常见?


  昨天,医院组织了院内10位资深内科专家,总结了他们在工作中碰到最多的十大常见误区。

ps:这条内容值得转发收藏

1误区1:输液比吃药好得快


  感染内科主任医师陈琳:不一定,但输液的*副作用远大于口服。


  “医生,快给我吊个盐水,让我快点好。”这是陈琳在门诊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这些病人绝大多数不需要输液。疾病从发作到痊愈是需要一个周期的,吊盐水并不会比吃药好得快,相反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陈琳介绍。


  有病人奇怪:“那为什么以前吊完盐水,我很快就觉得身体舒服很多?”


  陈琳解释,发高烧容易引起出汗、脱水,人就会萎靡不振,输液时大量的生理盐水同时输入体内,补充水分,输完液自然会感觉精神好多,但这并不代表患有的疾病快好了。


  那么输液是不是就一定会比吃药好得快呢?答案是否定的。


  陈琳说,以抗菌药物为例,像氧氟沙星、阿奇霉素之类的抗菌药通过口服是能够完全被人体吸收的,因此口服和输液效果差别不大,而头孢类药物通过口服不能百分百吸收,输液效果会好一些,但通过加大口服剂量,其实也能够达到一样的效果。只有重症感染、不能正常饮食的病人才应该考虑输液用药。


  输液的副作用远远大于口服,因为口服药物有一个肝脏解*的过程,能够降低药物*性对人体的副作用,而输液是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没有肝脏解*过程,因此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显著增加,甚至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或输液反应。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而国内外医学专家也纷纷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

2误区2:得了心脏病就要好好静养


  心内科主任江隆福: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很有必要。


  很多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动过心脏手术的,有个共同的误区:患了心脏病就要静养,恨不得一日三餐都由家人端到床边,生怕自己脆弱的心脏再有什么“闪失”,这其实是极端错误的。


  国外长期和大量的经验证实,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治疗是安全的,有指导的运动锻炼造成病人死亡的风险为十万分之一,与没接受康复治疗的病人相比,进行心脏康复、运动治疗的病人总死亡率降低27%,冠心病死亡率减少31%。


  江隆福说,人体有个特征叫“去适应”现象。如果长时间不运动,身体的各个器官会逐渐适应卧床的状态,运动功能退化,心脏也是如此。“静养是为了让心脏更好,殊不知长期这样会降低心脏对运动承受能力,比如原来上三层楼心脏才吃不消,长期不运动,可能上一层楼都气喘。”江隆福说,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康复,还能减少病情恶化和反复。


  不过,和普通人群相比,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强度还是要控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病情不同,方案不同,但总的原则是:要在耐受范围内运动。比如心脏病患者爬楼梯到三层会胸口痛,就要在爬到二楼时休息;如果走路40分钟就气喘,那在30分钟就要停下来休息。

3误区3:脑梗患者只要溶栓一定有救


  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陈慧敏:疗效并非百分百,部分患者不能用。


  不少人都有“脑梗死只要溶栓一定有救”的误区,其实溶栓后血管再通及临床获益并非100%。溶栓治疗最主要的并发症是颅内出血,超过治疗时间窗、大面积脑梗死、全身及局部风险等情况下使用溶栓,会使出血风险显著增加。


  因此,CT上已发现多发、大面积梗死溶栓、患者小于18岁或者超过80岁、颅内出血、近期大手术、合并外伤骨折、合并内脏活动性出血、长期口服抗凝剂或严重糖尿病等,都是限制使用静脉溶栓的禁忌因素。

4误区4:风湿病是风吹出来的


  风湿免疫科主任陈勇:风湿病的病因很复杂,湿寒环境只会诱发或加重病情。


  吹了风,受了寒,出现关节不适,给自己诊断为“风湿病”的,陈勇几乎每天都能遇到。同样的,“最近没吹过风,没受过风寒啊,怎么会得风湿病呢?”也是他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陈勇说,湿冷的环境、病*和细菌等感染、激素失调、遗传等都和风湿密切相关,但引起风湿的根本原因,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但免疫系统为何紊乱,现在医学还没有答案,所以风湿病是不能从根本上预防的。


  但患者们把吹风受寒与“风湿病”联系起来并非“空穴来风”。寒湿是诱发或加重风湿病情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一旦确诊有风湿,要注意关节保暖,少接触冷水,尽量呆在干燥有阳光的环境;另外,如果患了感冒、拉肚子、尿路感染等感染类疾病,要抓紧治疗,否则也可能诱发或加重风湿病。


  目前,减少风湿病痛苦的最佳方式是早发现早治疗,如果有发热、晨僵(清晨醒后关节的发僵和发紧感,活动后多可改善)、肌肉无力、关节变形、皮肤有皮疹、出现口腔溃疡、眼部有葡萄膜炎、巩膜炎、角膜炎等,都应警惕风湿免疫病的可能,及时到风湿科就诊。

5误区5:糖尿病患者仅仅控制血糖就够了


  内分泌科负责人孙校华:还需要同时控制血压和血脂。


  糖尿病患者如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如何使糖尿病患者长寿?只控制血糖是远远不够的。


  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机制导致的,治疗需要同时控制血压、控制血脂、控制血糖、应用阿司匹林、预防低血糖、控制体重、戒烟等综合治疗来预防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6误区6:皮肤眼白发*就是肝炎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优萍:也有可能是其它疾病,或者没病。


  由病*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引起的*疸其实只是一小部分。此外还有溶血性*疸、先天性非溶血性*疸以及由胆总管结石、炎症、肿瘤等引起的*疸,这些*疸除了皮肤、眼白、小便会发*,还有可能伴随着其它因素,例如胆总管结石引起的*疸会伴随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这在中老年人当中也是非常常见的,需要引起重视。


  另外,胡萝卜、南瓜、桔子等食物吃多了,可能出现胡萝卜素血症,这类患者的皮肤会*染,但巩膜(眼白)不*,大家可以记住这个特征。

7误区7:预防骨质疏松,多补钙就行了


  肾内科主任费锦萍:还要多运动,低盐饮食,少吃高磷食品,少抽烟喝酒。


  及早并持续补钙有利于降低未来骨质疏松症风险,特别是在儿童和青春期保持足量钙摄入,但中老年以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则需要坚持运动,适度的负重运动能增加骨量,改善骨的质量;坚持低盐饮食,限制高磷食品,避免高钠促进钙从尿排出;不吸烟、不过量饮酒、不饮用大量咖啡或茶。


  如果确诊为低骨量人群、骨质疏松患者,则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依从性。

8误区8:肺结核病都很容易传染


  肺科主任医师朱育银:只有30%的肺结核有传染性,传染也不一定发病。


  肺结核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核病,大家很怕和这类患者接触,觉得会被传染,甚至患者自己也这么觉得,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其实,只有30%的肺结核会传染给别人,70%的患者是不会传染的。即使是传染性的肺结核,患者只要做到在咳嗽、打喷嚏或高声谈笑时不要面对他人、不随地吐痰、经常洗晒被褥等,就可以有效切断传染途径;而健康人初次受到结核菌感染后,绝大多数也不会发病。

9误区9:“老慢支”不发作时就不用治疗


  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邹俊勇:稳定期同样要治疗,多做呼吸体操。


  市民口中的“老慢支”是一个通俗的说法,程度轻的就是普通“慢性支气管炎”,程度重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俗称“慢阻肺”)。不少市民觉得急性加重期需要打针吃药,但在没有发作的慢性稳定期就不用治疗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在稳定期坚持治疗,其实对控制这种慢性疾病是大有裨益的,患者自己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坚持氧疗、肺康复治疗,进行适度的肌肉锻炼,如步行、登楼梯、骑自行车;学习全身性呼吸体操(深吸慢呼)、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10误区10:记性不好就是“老年痴呆”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辜程遥:老年性痴呆有很多并发症。


  虽然老年性痴呆与正常老化都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的现象,但两者有明确的区别。正常老年人的健忘是一时想不起来,可以通过提示或暗示回想起来,而且正常老年人有自知力,很少会出现语言问题、空间感等问题。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记忆力丧失,是因为新的信息没有贮存入大脑的“信息库”,所以即使提醒也记不起,而且患者对周围环境丧失了判别能力,而且会有语言问题、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等问题。

来源:东南商报

记者:鲍云洁

编辑:赵鹏

转发到朋友圈,真的有用!

点zan!祈愿一家人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