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结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访丨鲁炳怀重新认识感染疾病澎湃在线 [复制链接]

1#

原创龚芷葳晔问仁医

七五〇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人物介绍

鲁炳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实验室。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微生物学组委员,中国医促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常委,华人药敏试验委员会(ChiCAST)委员。

研究方向: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病原学诊断,耐药机制。主持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共4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文章20余篇。

采访笔记

“我们通常认为,病毒不是好东西,不管是流感病毒,还是全城戒备的SARS、新冠肺炎。但人和病毒的关系,却不是单纯找到病毒的软肋、消灭它。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和朋友。”他说道。

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事实上,病毒这个词本身很微妙,来自罗马,本意为蛇的毒液或人的精液,同时被赋予了“毁灭”和“创造”。虽然我们感受不到,但地球之所以适宜人类居住,也有病毒的功劳。比如,海洋聚球藻通过光合作用,贡献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氧气。科学家却发现,真正发挥作用的,是聚球藻DNA里来自病毒的基因。有人据此估算,地球上10%的光合作用都可归功于病毒基因。它们不只为我们贡献了呼吸的氧气,还替地球调节温度。

在采访之前,我正在读《病毒星球》。书中有这样的观点,在物种演化的分支点出现以前,病毒已经存在了。从病毒的角度反观自身,生物在本质上只是一堆不断混合、不断闪转腾挪的DNA,哪有什么“我们”、“它们”。所以,且不说我们无法将体内的病毒赶尽杀绝,对于是否要将可消灭的病毒清除,科学家也未能达成共识。

比如天花,年,全世界治愈了最后一例病患。不过,随着科学的发展,问题的焦点也悄然改变。基因测序已帮助我们了解了天花病毒蛋白质运行机制,科学家还通过基因合成,从零开始制造出小尺寸的病毒,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也能拼装出天花或其他大尺寸病毒。早在人类出现以前,病毒就存在于地球,如今,它们又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永生。

有必要补一下病毒抗击史:

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让美洲原住民第一次接触到了天花病毒。结果,入侵者在对抗中占了上风。美国土著对天花毫无免疫力,超过90%的土著死于天花。

公元年的中国,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天花传播的方法,医生从天花患者的伤疤上蹭一下,然后摩擦到健康人皮肤上的切口里。这种过程称为“人痘”接种,脓疱脱落后,接种者就对天花免疫了。

年,詹纳把他发明的方法称为“种痘”,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语的“牛痘”。

到年,埃塞俄比亚记录了世界上最后一例天花。整个世界彻底告别了天花。

在年,人们正式宣布,牛瘟病毒已经从地球上消失。

年SARS,人被传染,人死亡。与之相比,流感每年大概会导致25万人死亡。

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截止7月1日,全球累计确诊超过万人,累计死亡超过45万人……

而中国,无疑是防控疫情最早,防控力度最大,执行最坚决,防控战略部署最完备的国家,如果说这一场战疫中,有一群人承担着国家疫情防控脊梁的话,那其中一定会有他,还有他指挥下的微生物病毒检验队伍。

1

抗击疫情

疫情肆虐之下,有一群病毒检验人员,他们看似在幕后,其实却与在“前线”的医护人员一样,有直接接触病毒的风险。

如果把所有的病毒列出来,人类发展史看上去就是一部与传染病做斗争的历史:天花病毒、甲流病毒、登革热病毒、SARS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等,都曾夺走人类大量的生命。这些直径约10至纳米之间的微生物,在人类不经意间就可以完成一次入侵,其表现形式可能是一个喷嚏,也可能是一次身体接触。

鲁炳怀说,搞基础研究的微生物专家更能解释这些问题。

他看过一个很好的解释——病毒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当人类过多侵入病毒的生存空间,病毒就会和人类发生接触,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病毒适应人体的环境,或发生一些变异,就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微生物的研究要扎根很深,在某一个点上,就有很细的分支,需要做大量的基础研究,而我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