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科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9月9日上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来到上海交通大医院看望97岁的王振义院士。王院士打开了电脑,展示自己今天即将“开卷考试”的ppt,他说,“每周一血液科医生们给我一个疑难病例,我就在电脑上找寻全球最新的文献学习,并且梳理、分析、学习,我97岁了,我还是个学生。”
李强书记对王院士活到老、学到老、教书育人不倦表示敬意,并赞叹,您不仅为我国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更甘为人梯培养了一大批医学和科研领域的顶尖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你的为人为医为师为学都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1
先做学生认真学习,再做老师教给大家
9月9日星期四,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医院血液科病房举行。济济一堂的血液科医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九秩高龄的老人,满头银发,神色专注,目光炯炯,他就是王振义。
王振义是我国著名血液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终身教授。他与学生陈竺、陈赛娟、陈国强等人确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上海方案”,使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使之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
年,王振义将所有行政岗位“让贤”,自创了这一特殊的查房方式——开卷考试,即每周一由学生提交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形成“考卷”,他在一周内搜索全球最新文献,不断学习、思考、分析后做出“答卷”,并在每周四与学生一起交流,将自己分析的成果教给大家。
今天的病人在外院被诊断为T淋巴瘤,但觉得没办法解释皮肤的病变的患者。考试现场,王振义结合文献和临床,从castleman病、血管增生伴嗜酸细胞增多症和木村病开始鉴别,从白介素6到相关信号通路分析疾病病因,抽丝剥茧、层层分析,最终给出诊断为木村病。
“他们交给我的都是最难的‘题目’。王振义狡黠一笑,“一个老年人难道脑子里面会有这些东西吗?我换了一个脑子就有了嘛,电脑里面。我今年97岁,但我还是要每天都要学习。”
“我进入医院30年,跟着王老师几十年,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王老师自称‘学生’,接受我们的‘开卷考试’,我很感动,也很感慨。”李军民教授说,王老师总结这一生出了“三本书”,一本是上世纪50年代他从事出凝血机制研究,发明了血友病检测的本土技术;一本是80年代,利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还有一本书就是延续18年至今的每周“开卷考试”。
王振义是临床医生,也是一名病理生理学家,是难得的能将临床和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的大家。为了解开每周血液科医生们提出的问题,王振义每周要看上百篇全球最新的文献,并通过医学逻辑思维,分析、推导出的一个诊断,往往也是全新的结论。他非常享受这个思考学习的过程,而在将自己学习的东西讲给大家的教学过程中,他不但告诉大家结论,更重要的是一名卓越医生的临床分析过程,更多的教育年轻医生如何从临床表现、各类复杂的化验,将各种文献知识融会贯通,进行思考和分析,获得一个真正的诊断,这是训练临床医生最好的方法,如今全国同道都希望参加医院这个开卷考试,每周四都有二十多个医联体链接到医院远程教学平台。
2
一生都在做转化医学
年,王振义收到一封海外来信,附着一张陌生外国小朋友的照片。原来这是一位美国母亲的来信,自述在十多年前得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濒临死亡,吃了全反式维甲酸,不仅康复了,还生了两个孩子。得知这特效疗法是一名中国医生发现的,她激动地写下这封信。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白血病中最为凶险的一种亚型,过去因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在半年内死亡。但因为王振义这位中国医生,全球的获救者以及由此节约下的卫生经费,难以计算。
年,王振义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诱导分化,使得癌细胞改邪归正的思想。他和学生们一起尝试了许多方法,测试了众多药物,想要寻找一种有效的诱导分化剂。到年,经过长达八年的不懈探索,王振义团队艰苦卓绝地实验、验证、再实验、再验证,就在一个小小的实验室里,确认了维生素A的衍生物——全反式维甲酸可以使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早幼粒细胞分化,发育成为成熟的中性粒细胞。
年的一天,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5岁女孩,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危在旦夕。此时,王振义已在研究全反式维甲酸治疗,但还处于试验阶段,分析女孩的病情后,他认为可以尝试。
女孩只吃了一周的全反式维甲酸,病情真的出现了转机,之后情况越来越好,并最终实现治愈,存活至今,结婚生子。
这就是全球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之后出现第二例、第三例……该疗法在欧洲、日本、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古巴等国相继获得证实。
历经整整八年探索,在尝试了无数种方法后,王振义终于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在体外将M3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并成功应用于临床。
此后,王振义与学生陈竺、陈赛娟、陈国强等又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并从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出治疗机制,使得这种曾被视作最凶险白血病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治疗方法被誉为“上海方案”,并被选为“20世纪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王振义获得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时,评委会称王振义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年“”号病人的治愈,成为世界范围内转化医学成功实践的首个范例,奠定了转化医学理论体系。但王振义提出:“一个人一辈子研究一个药是不够的,我们希望让转化成果成批量出现。”
年,王振义提出建议:在我国大力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提高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更好服务于国民健康。
经过十年打磨,年12月,转化医学首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终于医院正式落成,是继上海光源大设施、上海蛋白质中心后,第三家落户上海的国家级大设施,将直接面向事关人群健康的重大关键健康问题发起科学冲击。
“医学的转化就是学以致用,也是学习与实践的结合。”王振义说。其实每周一次的“开卷考试”就是王院士最喜欢的“网上转化医学”,因为这其中既有他自己学习思考的成分,更重要的是教导年轻人对疑难问题如何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重新组合、分析。现在,根据王振义每周四疑难病例查房梳理的著作《医院血液科疑难病例讨论集》第二集已经出版发行,学生们都说这是王老师对青年医师最无私的奉献。
3
公益精神传承、绵延
血液科青年医生李啸扬趁着教师节前去探望王院士,一进家就听见电视机里正播放着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仪式,王院士一边招呼着他一起看,一边情不自禁的回忆着他的抗美援朝故事。
年,王振义第二次积极主动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终于获批,在医院救治伤员。当时,医院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怪病——很多战士出现咳血、头痛等症状,很像肺结核伴有结核性脑膜炎,但用药后却不见好转。束手无策之际,王振义观察到战士们常常食用当地鱼虾改善伙食,症状与自己在文献中看到过的肺吸虫病病状极为相似。经血液检验,他果真找到了肺吸虫卵!这一发现帮助整个部队及时治愈了大批患病战士。
说到这里,老师特意停下来,看着李啸扬说“当时之所以想得到是肺吸虫,靠的就是大量的文献阅读、不断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关键时刻反应得出来”。
“听完当时就是心头一热,老师已近百岁,却从来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就像每每相对时,他总是对我们的殷切勉励。他对患者的慈悲心和对医学的热爱,让他忘记不畏艰难、慷慨奉献,就像他从未提及过他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记二等功。一直到多年以后大家看到他蒙灰的奖章才知道。”
近十余年,王振义每年都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定期捐款,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汶川大地震后,他委托弟子陈竺转交给四川残疾伤员捐款,新冠疫情期间,他托同事取出积蓄,向湖北捐款,还设立了青年医师奖励基金,希望更多帮助青年医生成长,而半个多世纪以来,王振义究竟帮助了多少病患、垫付了多少医药费,自己都记不清楚了……
王振义热衷公益的精神一直深深感染着他的学生。如今医院血液科已经连续7年派出医生援藏,把王振义的公益志愿精神传播到西藏日喀则,王振义的学生陈赛娟院士也在西藏建立了第一个院士工作室。年,李啸杨通过远程会诊,请王振义院士帮忙确诊了西藏地区第一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此后迅速空运来王院士研制的特效药—全反式维医院,成功将病人治愈。7年来,医院血液科医生们在西藏日喀则接力支援,救助了无数血液病人。
医院副院长、血液科副主任赵维莅教授感叹,我们在王振义老师身上深深体会到三个度:“第一是医疗的高度,就是高水平的诊断和治疗;第二是科学的深度,通过疾病的表象,去探究疾病的本质;第三是温度,关心爱护每一名患者,这是作为医生的基本行为准则。”
王振义在闲暇时光里喜欢听交响乐,尤其喜欢听肖邦、贝多芬、莫扎特,他还有一个业余爱好,打游戏!“游戏进度越快,分数越高,这也是我锻炼大脑的一种方式。”时下困扰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似乎在王振义身上不存在,相反,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是他的“养生”法宝。
王振义从70岁开始学习计算机,现在已能在网络上自由搜索,还能自己制作用于演讲的PPT。这次的ppt长达68页,是他用一天时间完成的。周一上午,他拿到“考题”,打开电脑,在网上搜了几百篇最新文献,结合病例特点,仔细通读,最后找出几十篇相关的,进行逻辑梳理和分析。学生们说,数字鸿沟好像从他身上消失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院长宁光说,“活到老学到老,说的就是王振义院士,他始终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他用学生的姿态去探求事物的本质,又用老师的身体力行来影响和教育下一代的医生,竭尽全力带动学生,教我们既满怀爱心,又保有求知欲,我们一直都受到他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
如今,王振义的弟子们遍布海内外,绝大多数都已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头专家和中坚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学习他的做人道理,对医学理论和临床治疗都精益求精,共同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说,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王振义院士却在每一个阶段都在做力所能及的事,他是一名医学家,一名实践者,又是一位教育家,一位思想家,他的转化医学从看一个病,到如今的开卷考试、网上转化医学,影响力更大,也使得医学专业和教育精神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原标题:《先做学生,再做老师,这是关乎生命的开卷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