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是临床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味药,不管经方家、时方家都经常应用,但是认识有所不同。今天百会跟大家分享汉传中医刘志杰先生对*芪的解读,其尊《神农本草经》,辨药症、辨病机,从药症相应的角度进行临证运用总结,细述*芪的炮制、药性、药量等,干货满满,相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启发。
漫谈*芪
文/刘志杰*芪,味甘,性温。主温、渗、升阳。入少阴、太阴、厥阴。
药症: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补虚,小儿百病。(《神农本草经》)*芪临床上是一味很常用的药。尤其是时方派,对它更是情有独钟。但是时方派对它的药性以及药症的病机认知上,却存在着根本错误。他们始终认为,*芪是一味补药,能托里固表,实证不能够使用。他们认为实证使用了会敛邪,加重病情。因此,严重限制了*芪的治疗范围。
*芪这味药,其实是一味十分温和的好药,主治范畴是很广的。
产地、炮制
*芪,产地在北方,尤其是内蒙产的为上品,野生的疗效更佳。但是,如果种植超过五年以上而采收的,就不能用了,像人一样,太老了,不中用了。因此,要选用3-4年左右的,疗效最好。其实,现在想找5年以上的,也不容易。因为现在的人,急功近利,养殖的不到年头就采收,急于卖钱了。
这味药注意,要生用,不要蜜炙,否则,就丧失了其淡渗的作用。
药性、药量
*芪的药性有些特殊,首先是味甘。甘味,有甘滋和甘淡的区分,*芪是两者都占了。这味药,初尝是甘淡,继续细细品味,则会有明显的甘甜味。甘淡能够渗湿邪水饮,而甘甜,也就是甘滋,则能养津液。因此,对于水饮不化津液的,尤其适用。水饮不能温化津液,一般多体现在虚劳病上。
有水饮,是因为阳气不足了,到了一定阶段,不能正常的蒸化水饮为津液了,就又体现出了津液不足而燥热,这种热,不是那种大热、实热,而以低热多见。不是那种大热、实热——不是那种大热也就是时方派讲的“气阴两虚”。我们叫水饮不化津液,虚实寒热夹杂。*芪淡渗祛除水饮,同时还能甘滋而补津液,这是它的特殊之处,和白术是一个功能。
它性温,这个温性,是缓慢和平和的,能够潜移默化的温助元阳,助阳气由内升发到体表,因此说,它有升阳作用。真正的阳旦汤,应该是有*芪的,也就是说,该是*芪加桂枝汤。什么叫阳旦?就是阳气刚刚由阴出阳,开始聚集和升发的意思。旦,就是早晨太阳刚出来的那个时候。看日出,就理解什么是阳旦了。由阴出阳,阳气尚弱,还带着不少阴寒之气,就是这个状态。六纲上,这个状态,就是归属于厥阴了。寒热错杂,以寒为本,不化津液,出现津亏热燥,这个时候,正好是用到*芪。
另外,因为*芪升阳,所以,它的药力多达肌表,能充斥四肢百骸。这也是*芪多主表证的原理所在。*芪能入少阴、太阴、厥阴这三个病位。
药量上呢,因为它滋味偏于淡薄,性情温缓,所以,必须重用才行。我的经验是,一付药里面,*芪最小不能小于60克,最大可以用到克。
药症
下面,我们讲讲药症。
第一个药症,“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
痈疽,大家都知道,就是外科的常见疮疡肿*,日久则会溃败流脓,久不收口。书中称之为“痈疽久败疮”。我们认为,四肢百骸皆属于表,尤其是皮肤肌肉的疮疡,更是表证无疑。
痈疽疮疡,有寒性和热性之分。热性的,发病急,红肿热痛的厉害。寒性的,发病缓,多以漫肿麻木为多见。时间久了,热性的,也会溃烂流脓,阳气旺的,化脓之后,就会逐渐收口长肉,恢复正常。如果疮肿严重,面积大的,一旦溃烂后,阳气损伤了,疮口就会缠绵不愈,转为寒性。而寒性的痈疽,一旦溃烂后,更是清淡的脓血不断流出,甚至形成漏道,久治不愈。
热性的肿*疮疡,还没有溃烂,阳气尚足的,没有见到少阴表虚寒征象的,不要使用*芪。这个时候,还没有化脓,气血还没有被损耗,需要用药内消。需要用寒凉药去解决。比如漏芦连翘汤就是针对热性肿*疮疡的。
热性的疮疡溃烂了,伤损了气血,阳气被消耗了,出现了少阴虚寒症状了,这叫阳转阴,变为虚寒阴证了,才可以使用*芪。寒性的疮疡呢?即使没有溃烂,也要马上用大量*芪去对治。
寒,必有水饮,寒饮湿邪积聚,会形成寒性肿*。溃烂流脓,更是痰湿寒饮外发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形成了慢性疮疡,久不收口长肉,流脓淌水的,脓液稀薄,甚至臭秽,不断地损耗这阳气和津液,这都是属于表虚寒的少阴病。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温阳,向外渗出寒饮湿邪,要祛腐生新,同时还要补充受损的津液。*芪,正是对证的好药。
你们说,*芪是固表敛邪吗?不但不是,它反而是在泄出在表的寒饮痰湿。因此我以前常说,*芪是渗表湿的圣药。凡是虚寒表湿的,都少不了它。风水,是不是要用到它?防己*芪汤,少了*芪试试?风湿病,*汗病,都少不了它。前提是,要符合三阴虚寒证才行。
用药,首先一点就是别把寒热搞错了。“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古人的这句话,要始终铭记。
痰湿寒饮都排干净了,他疮口还不愈合,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用了*芪,可以“排脓止痛”。时方派说法是,“托里生肌”。又说它“升阳举陷”。升阳举陷,说的不是上下,说的是表里才对。把里面的阳气温升到表位,不让表邪内陷。你要是用在什么脱肛,胃下垂上,说它能升举,那就错了。
我们临床上,应该给*芪下一个功能定义,即:温阳解表,渗湿祛风,利水润燥。
再看一下第二个药症,“大风癞疾”。
大风,说的是很严重的风邪,包括中风,严重的历节风,也就是严重的类风湿,乃至于麻风病。
癞疾,指的是复杂的、顽固的皮肤病。癞,有无赖的意思。臭无赖,怎么赶都不走。尤其是牛皮癣,老百姓又叫长癞了,那个皮肤象癞蛤蟆一样。民间也有一句话,“治啥别治癣,治癣就丢脸”。十分顽固,反复不愈。在这里,这个癞疾特指的就是顽固性的皮肤病。我们汉传,就养了几个癞癣,正在用*芪对治。
*芪,偏于入表,这点大家要有个牢固的印象。严重的风邪都会夹杂着表湿,尤其慢性的,都有虚寒征象。一些严重的、慢性的风湿、类风湿病,多数都是少阴虚寒证,必有水湿蕴于肌表,造成疾病缠绵难愈。风邪涣散,毛孔顿开,因此,寒邪、湿邪,最容易入侵,所以,临床上多是风寒湿三气并存。《素问》上也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芪温阳达表,能渗出湿邪水饮,有发汗作用啊!渗出肌表的水饮,风邪是不是随之也外散了?它还有温阳作用,那个寒邪,也可以得到温化。
*芪主要是渗湿为主,如果寒邪和风邪也较重的话,你就可以加桂枝、麻*、细辛、附子等,作为辅佐。大家可以参考桂枝芍药知母汤的配伍来理解一下,如果关节痛,还有水肿等现象出现,久治不愈,你就可以加大量的*芪,马上就会出现很显著的疗效。
另外,时方派的那个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导致的半身不遂,用对证了,疗效确实很好。这个方子,就是以大量*芪作为主药。大家要知道啊,治疗中风,不单纯是重用麻*的,虚人,是要用*芪的。这个方子,运用的指征是:两手的脉象,一侧脉洪大,一侧脉沉弱,严重恶风而汗出,舌淡有齿痕,苔腻滑。这还是风邪水饮在肢体,阴阳失和,一侧现的是阳证脉,一侧现的是阴性脉。这也是一种厥阴病。厥阴病,就是阴阳不和,重者阴阳相隔。以虚寒为主,郁热为标。可以上下阻隔,可以内外阻隔,更可以左右阻隔。主要的问题,就是这个虚寒性的水饮湿痰阻碍气血流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芪可以祛除肢体百骸之虚寒痰饮,风邪随之排出,风寒湿三解,同时温阳、滋养津液而补虚。对证准确,疗效当然显著。
但是,量小了不行。即使时方派,也认识到了这点,因此,王清任原方的用量是四两。这个四两,是清代的那个计量单位,按当时一两30克算,要克。按一两50克算,要克。实际上,一付药克,甚至是-克,疗效更满意。王清任认为,元气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亏五成还剩五成,十去其五则气亏,归并一侧则半身不遂。这简直就是胡扯,但是,用药方面,却是基本懵对了。另外,除了*芪要大量用之外,其它的药,也要在30克以上,疗效才会更显著。
还有就是风水问题,肌表水肿,怕风,汗出或不汗出的。那个防己*芪汤,就是个运用实例。包括风湿疼痛,都能治疗。风水,其脉浮,浮为在表,其人能食,头痛汗出,表无他病,病者言但下重,故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防己*芪汤主之。这个,和西医的肾病综合症差不多。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芪汤主之。
防己*芪汤方
防己(三两)*芪(三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这个方,里面的*芪,临床上,也要重用才行,不能少于80克。
“大风”的讲解就这样了,我们再说说“癞疾”。
这里的癞疾,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辨证要准确。*芪温阳,排泄水湿,这是运用*芪的指征。因此,这个癞疾,也就是顽固的皮肤病,要符合*芪的药性,才是药症相对,用反了不行。也就是说,凡是辨证为三阳纲的热性皮肤病,不要乱用。对三阴纲的虚寒性皮肤病,同时还要有水湿明显的,尤其是渗出性、糜烂性的,疗效才好。虚寒性顽固性的皮肤病,可以用当归四逆汤加*芪,作为通治方。
这类皮肤病,包括银屑病,治疗是很麻烦的。不论是寒性的,还是热性的,疗程都是很缓慢,尤其是治到中途,病情会加重。这个时候,医生和患者往往都难以坚持治疗下去的,一旦中止治疗,就会前功尽弃。一般治疗时间,都在半年左右,急躁不得。要提前和患者做好解释。如果患者以前使用过激素治疗的,更是难治,甚至是不治。这些都要和患者说清。不要打保票。
第三个药症,“五痔鼠瘘”。
狭义的五痔,指的是各种痔疮,广义的,则是指肌表的赘生物,甚至包括各种疣。也包括乳腺的一些疾病,比如乳腺增生等。这些病,都属于表证范畴。鼠漏,特指淋巴结核,不局限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乃至于骨结核,都包括在内。
这类病,发展到了后期,都会溃烂流脓,形成漏道,难以愈合。这种情况,就必须要用到*芪。病程日久,病机基本都会转入三阴虚寒,尤其是溃烂而形成漏道的,更加耗伤气血,损伤阳气。这种情况下,少了*芪是绝对不行的。
那个脓液,你要把它看成是痰湿水饮。如果不排干净,疮口是不会愈合的。总之,只要是虚寒水饮的,没溃烂的,*芪能消,已经溃烂的,*芪能促进愈合。但是愈合之前,有个现象,那就是脓液排出的量很大。这是*芪渗湿作用的典型表现。
所以说,*芪哪里是什么固表补气啊?*芪是攻邪,尤其是表邪。桂枝汤能止汗,桂枝汤就是固表了?这不是瞎扯吗?还不是经过祛风邪后,才把汗止住的?都说我没事就骂时方,一天不骂,我就不舒服。
第四个药症,“补虚”。
不要被这个“补”字所迷惑,认为*芪就是什么补药了。这里这个“补”,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芪能滋养津液;一个是指它能温阳祛水饮。那么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能治“虚劳”。补虚,就是能治虚劳的意思。
虚劳,病机很复杂。时方派来讲,叫阴阳两虚。虚,指元气不足,更指阳气不足。劳,指劳损而伤及津血,出现低热等。虚劳病,是个慢性病,日久必然损伤阳气,这个阳气的损伤,是很缓慢的,在阳气逐渐缓慢不足而生水饮的同时,津血的化生,也出现了障碍,因此会产生津亏郁热问题,最终是寒热夹杂,阴阳失和。这种情况下,缺了*芪,怕是解决不了。你们看看*芪建中汤,*芪汤等等,都是治疗虚劳的经典方,哪个能少了*芪这味药?
*芪啊,真的是一味不能或缺的好药。但是,大家还要注意一点。*芪服用日久,会“上火”的,因此,不能无限制的常年服用。所谓是药三分*,阴阳平衡了,就不要再服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这段话,大家作为参考,便于加深理解。
第五个药症,“小儿百病”。
这句很容易被误解。无论小儿什么病,都用它,可不行。这句要理解为“小儿风虚百病”。三阳实证,万万用不得。
小儿,也有虚劳病。小儿喂养失宜,营养不良,会出现疳积迟软而虚羸。尤其是皮肤卫外的功能降低,会气候稍有变化,就会感冒的。总之,体现出来的一切症状,都和成人,以及老年人的虚劳病相类。
虚劳病,症状繁多,因此又叫“虚劳百病”。病机,不外乎我们上条讲的那样。这个“百病”,说的就是“繁杂的症状”。千万不要理解为“一切疾病”。如果它包治小儿百病的话,那么,应该是儿科方剂里面,方方都要有*芪的影子。
归根结底,还是要辨药症,辨病机,药症相应,才是真理。讲完了。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北京汉传中医研究院,作者/刘志杰,版权归权利人所有,标题为编辑所加。编辑/百会。
本号分享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