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0岁的李建*(化名)1个多月前因咳嗽、医院诊断为肺结核,服用抗结核药物后开始出现皮肤瘙痒,继而出现全身皮肤发红、脱屑,双下肢出现干裂,医院(南华医院),才发现所谓的“皮肤病”是服用抗结核药过敏导致的“全身剥脱性皮炎”。
据了解,李建*一个多月前因咳嗽、医院就诊,完善系列检查后诊断为“肺结核”,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四联抗结核药治疗。“用药一个星期后咳嗽得到了缓解,我以为只要坚持吃抗痨药,病自然会好。”让李建*没想到的是,服药一个月后,他突然出现发热、全身皮肤发红、瘙痒,家人以为是秋季皮肤干燥导致的,并没引起重视,医院复查。几天后,他症状加重,高热不退,体温持续在39℃-40℃,继而出现全身皮肤脱屑,双下肢皮肤干裂,医院医院治疗,于是家人将李建*转医院(南华医院)结核病诊疗中心结核重症监护室治疗。
“入院时,李大爷基本上已经是‘体无完肤’,从头到脚全身大面积皮肤剥脱,而且瘙痒明显、全身皮肤多处被抓破,机体的免疫屏障受损,合并重症感染、脓*血症、多器官功能不全,病情极其危重。如果患者在出现过敏症状的初期能及早就医、调整用药、及时接受对症治疗,病情不会发展到这么严重。”据结核重症监护室主任、主任医师傅满姣介绍,完善各项检查后,主管医生立即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积极予以抗过敏、激素抗炎、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力、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目前,李建*的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恢复正常,剥脱后的皮肤开始新生,颈部、大腿、背部渗出明显好转,瘙痒感也基本消失。
“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咯血、盗汗、纳差、消瘦等症状,一般规律抗痨6-12个月可治愈。小部分患者在服药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副反应,比如皮肤瘙痒、肝肾功能损害(高尿酸血症、肌酐升高)、视神经损害(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周围神经损害(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傅满姣主任介绍,药疹是指药物通过注射、口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皮肤及黏膜的不良反应,可以同时伴有内脏损害,重者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潮红、水疱、表皮和黏膜大面积剥脱,可伴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病情重进展快,严重者常因电解质紊乱、继发感染、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死亡。
傅满姣主任提醒结核病患者,服用抗结核药时一定要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十字方针,不但不能盲目用药或医院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如果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皮肤瘙痒、皮疹、视力下降等药物副反应,医院复诊,以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通讯员通讯员刘嘉符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